【遊記2012】馬爾他 (一) ‧ 我愛‧就愛
生命充滿偶然,充滿巧合。一個偶然走到了Malta(馬爾他)。
Malta(馬爾他),面積僅居世界184位的地中海小國,位於南歐。對很多香港人來說,可能有點陌生,老實說,筆者也只不過是誤打誤撞到了馬爾他。筆者天生任性,喜歡做便做,突發性遊走是強項,是次就用了九天安排了接近一個月的行程。但跟過往遊走不一樣的是,我在坊間竟然找不到馬爾他的中文旅遊書。香港,一個資本主義城市,在成本效益的大前題下,我對於沒有人願意寫一本關於馬爾他的旅遊書不感到出奇。
沒有旅遊書,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似乎又是另一種挑戰。我喜歡。
也因為沒有旅遊書的關係,我反而可以完全擺脫旅遊書的框架,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馬爾他。
在馬爾他遊走期間,正值香港反國民教育示威遊行。除了杜拜之行,馬爾他的歴史同樣給了我很大的反思空間。
1802年,Peace of Amiens決定馬爾他須歸還聖約翰騎士團,但馬爾他人反對而主張接受英國保護,並於1814年的巴黎條約中,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。1936年,英語亦正式取代意大利語成為馬爾語以外第二官方語言。
除了語言外,馬爾他那份「老英國」氣息加上英國的遺跡舊風,亦令我曾在英國殖民地成長的中國人輕易融合這個社會。香港的殖民地時代,英國人為自身利益把香港這一個小漁港管理得在國際上大放異彩,那些年英國人當然也曾暗地裡為香港人「洗腦」,但普遍香港人並沒有對英國反感,反而心存感激英國為香港帶來的利益。英國沒有打正旗號灌輸「國民教育」。然而,殖民結束了15年,此時此刻,英國的事物仍讓我備感親切。
還是一句:愛國,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,人民欣賞妳,就自然會愛妳。不論時間多久,距離多遠。
愛是一種感覺,不是一種教育。
我愛,就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