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

【遊記2006】悉尼‧咖啡



旅遊時能夠發掘到一些令你難以忘懷的東西,好好享受一下當地風情,絕對勝過到那些著名景點留下足印。

我在悉尼發掘了咖啡。筆者對咖啡沒有特別研究,喜愛但不至瘋狂。但不知從何時開始,習慣了每到一處地方,最少也要試一杯當地的咖啡。

在悉尼復古懷舊的建築物櫛比鱗次,環境清幽,到處都是露天咖啡座,在大街小巷中穿梭,感到無比悠閒。悉尼的咖啡款式多,相對價錢比香港便宜。在物價高昂的悉尼,飲咖啡算是經濟實惠的消費。當然,這跟他們的生活習慣是有關的。咖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,幾乎每隔十步就有一間咖啡店。平日,悉尼人除了酒吧外,最愛就是在咖啡店消磨時間。




悉尼的咖啡令我特別有感覺,座在路旁的露天咖啡店,雙手握著暖和的咖啡,那時那刻,我迷失了我,亦尋找了我。

自從在悉尼呷過那一口芬芳撲鼻、齒頰留香的咖啡以後,我再未有遇到更好的咖啡。巴黎的、倫敦的……不外如是也。

那年到悉尼是為了暫時逃避一些人、一些事,一些解不開的煩惱。是因為那個情景,那個隱世空間令我愛上悉尼的咖啡,抑或是悉尼的咖啡真的如此出色?


不得而知。

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

【遊記2011】保和‧海難記


「戲山莫戲水」,老生常談的通常不會錯。

第n次到菲律賓,第1次踏足Bohol,遇上「海難」。讓我再一次肯定自己對「馬尼拉人質事件」的看法,菲律賓人不是冷血,而是他們對「人命」的價值觀,根本就是根深柢固的--偏低。

Bohol是菲律賓的一個島嶼省份,首府為Tagbilaran City。薄荷省所在的薄荷島是菲律賓第10大島,位於米沙鄢群島的中心位置。風和日麗的早上,我和朋友浩浩蕩蕩的走到海邊,準備由Cebu Mactan City乘船到Bohol。由Cebu到Bohol,人們通常會選擇到Cebu City乘1小時冷氣船到Bohol,而我們今次選擇的是私人包船橫島。



每次到Cebu都會包船出海,浮濳、水上電單車是不可劃缺的節目。以往包船在隔岸不遠的海上浮濳,都總叫有一條中型船。然而,今次載我們「橫島」的…是「橫島」的,卻是一條小船。「呀…將它稱之為『船』都似乎不恰當,應該是『小艇』」。起初,我們真的以為它是一艘駁艇,再問Day Trip導遊:「This Boat?」,他還氣定神閒說:「Yes! Very FAST!」。好一句「海難」後,繞樑三日的「Very FAST」。翻查資料, Bohol距離Cebu Mactan City 70公里(來一個比較:香港與澳門距離90公里)。對啊!我們就是乘「小艇」過大海!風光明眉的上午問題不大,花了2小時就安全到埗。



我們首先參觀了保和島上最有名景點 - 朱古力山(Chocolate Hill)。這是菲律賓境內除了馬熔火山(Mayon Volcano)之外最值得一遊的天然景觀。1,268 個於數佰萬年前由海底珊瑚積聚而成之小山丘,每逢雨季 ,山上滿布綠草,旱季時則變成一片茶色,所以命名爲朱古力山。



之後,就出發到魯博河(Loboc River)享用船上午宴。Loboc River意思是常淹水的河,過去西班牙殖民時代就在此建了教堂以方便側量水位,古老的教堂目前還佇立河邊,庇佑著靠天吃飯的居民,乘著螃蟹船遊河時,沿岸許多小孩更熱情,從樹上躍下,展現熟練的跳水特技,也有一家人就在河邊和樂融融的玩水。





行程尾聲,當然要拜會一下「Bohol島寶」-眼鏡猴(Tarsier)。眼鏡猴全身赤色多毛,只有四吋半,其尾巴長十吋,被認爲是全世界最小的猴種。眼鏡猴爲受保護的動物,並且禁止獵捕。他們的眼睛特別大並且突出,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之一。親身見過眼鏡猴,筆者個人把牠列為「老鼠科」,Sorry…牠根本真是一隻老鼠。

下午4時,回程時間到了,也就是「死亡旅程」的開始。

中午下過一場過雲雨。「小艇」回航時,雨停了,但有點微風。海上帶點白頭浪,加上正藉潮漲,情況雖稱不上惡劣,但也不能叫好。我們登上「小艇」不久,惡夢就開始了……

海面上,風高浪急。或許,正確一點應該說是「小艇」太小,根本連微浪都擋不了。我們開始「掌門人擋浪」遊戲,「嘩……妳估下前面個浪大唔大?」二話不說,把船家借出的一塊膠拉高「擋浪」,兩個女流之輩就在無可奈何之下,參加了人生第一場Survivor。起初,我倆仍滿腔熱誠地「擋浪」,但經過幾個擋都擋不住的巨浪,弄至全身濕透後,我們向現實低頭,接受「食浪」的命運。

由黃昏到天黑,兩小時了,「埋岸」仍是遙遙無期。海面情況仍然惡劣,天黑得什麼也看不到,「艇」上的照明系統原來就只有電筒兩枝。設備簡陋,結果又二話不說的,「小艇」來一個海中心擱淺,船家要跳進海中推動「小艇」。不幸中的大幸是「小艇」沒有損毀、沒有入水。更可幸的是,「小艇」上的兩個女人,似乎都異常鎮定,還有說有笑。那一刻,最令我們擔心的反而是趕不到飛機回港。面對危機,冷靜可能就是唯一的出路。

經歷4小時海難,我們最終都能夠安全上岸。我心裡感謝了天主無數那麼多次,然而都不及船家情深說出來的一句:「Thanks Lord」。由他此舉,可想而知船程是多危險,連天生水性強的他們都不忘「Thanks Lord」。

筆者可以肯定無論在什麼天氣情況下,那條「Very Fast」的「小艇」都不可能用來橫距離70公里的島。早說過菲律賓人對「人命」的價值觀根深柢固的偏低,他們不僅是將旅客生命作賭注,也是讓自己一同下注。

Anyway,大難不死,旅程就格外難忘。Chocolate Hill景色有多美?Tarsier有多像老鼠?三五年後,或許我統統沒有印象。留在我記憶裡的,惟有那驚濤駭浪、披荊斬棘的「海難記」。

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

【遊記2011】蘇州‧「猜不透」的攝人魅力



三月的蘇州,勾起了我太多太多美好的中學回憶。

如果讓我再選一次,我仍然會選擇中國文學。或許,筆者不提也沒有人相信眼前這個「粗粗魯魯」的女生,曾幾何時修讀過中國文學。崇洋多年,隨著年紀漸大,忽爾對中國文化重拾當年的一點熱情。

中國人奉行天人合一,由此而來的文化就是天人相應,對自然的直接體認和感悟,建築也就趨於自然景物的人性和感情化,所以中國的園林藝術浸透浪漫主義。崇尚自然,追求自然山水的清幽淡雅及體現自然與人情之關係,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最基本特色。

蘇州古稱姑蘇,乃春秋時吳國的首都。蘇州閶門外西北不遠的虎丘,有「吳中第一名勝」之稱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,死後墓地即在虎丘。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:「到蘇州而不遊虎丘,誠為憾事。」巍巍聳天的「虎丘塔」更有中國「比薩斜塔」之稱。

輕雨綿綿遊虎丘,腦海中忽然回憶起「雖由人作,宛自天開」一句。虎丘以其獨特的魅力,向人們展現了一幅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圖畫,融山水、歷史於一身的秀美畫卷,是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。

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,令人讚嘆;而身邊同伴那一份暗藏著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亦俘虜了我的心。一路上向我細述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特色,和我解釋什麼是「亭、臺、樓、閣」。

那一刻,驀然感到他有一點陌生。

其實是一直都很陌生…這個男人就像中國的博大文化,有一種讓妳永遠「看不穿、猜不透」的攝人魅力。

「猜不透」是一個盲點,也可以是一種光芒……

澄靜緘默的用心去感受就好了。

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

【遊記2011】上海‧冬末的上海,很美。



旅行在筆者眼中大概可淺分為兩種,「到此一遊」型和「細味體驗」型。

作為分秒必爭的香港人,十居其九,旅行就是爭取時間遊覽當地名勝。曾幾何時,筆者試過閃電倫敦一日遊,一個清早已遊完Big Ben、London Eye、Millennium Dome和Millennium Bridge。有認真遊覽過嗎?坦言沒有,只有爭取時間影相,名乎其實的「到此一遊」。很膚淺嗎?是的,做人何必太過認真。

再者,「都要有興趣才了解吧!」

去旅行就像交男生,妳有興趣去認識他,不代表妳有意欲去了解他。天大地大,世界上美麗的城市太多,我們何德何能去深入了解整個世界?真正有興趣的,我自會重遊,慢慢去了解她、細味她。

短時期內,第三次踏足上海,所謂的必遊之地都去過了。對上海是時候由「到此一遊」進入「細味體驗」了。真正的「細味體驗」就是去了解當地人的日常生活。上海人倒沒可能經常到外灘、田子坊和上海博物館吧!正如一個遊客來到香港,「到此一遊」地遊過山頂、赤柱、迪士尼樂園,這叫認識香港嗎?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我就連迪士尼樂園都未去過。

今次我嘗試「細味體驗」上海。

晚上的虹橋機場,8度,相比當天香港的14度,無異。沒有添衣,感覺仍一樣的溫暖。

第一餐 --「小揚生煎」。嗯,我終於學會了食生煎包。

在廣場的中央,啖了一杯Latte。洋溢咖啡香的露天廣場,看見身邊上海的年輕一族,這就是他們追求的品味生活。

次日,我走進上海的戲院。上映的電影不多,價錢比香港高昂。人民幣100元一張戲票,後來發現戲票包爆谷套餐加Hagendez雪糕,總算貴得合理。「關鍵第四號」是我在香港以外,第一部看的電影。

電影院,上海跟香港無異。在上海,暫時有兩樣東西,我覺得跟香港有天壤之別。

一)上海的酒釀丸子- 在香港我實在找不到那種味道。奇怪!

二)上海午睡的感覺- 那一天黃昏,躺在軟綿綿的床上,陽光透過窗簾灑滿一地。或許是旅行心情輕鬆、或許是上海擁有香港永遠沒有的恬靜。那天,就是那天……我成就了人生最奢侈、最酣甜的午睡。

第三次到上海,時間仍不許可細味更多。怱怱的離開或許是為了再回來。

同一的地方,不同的時份、不同的人物;帶來不一樣的果效、產生著不一樣的化學作用…

冬末的上海,很美。

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

【遊記2011】宿霧‧藝術是把現實化為驚奇



生日,一心歐遊,最後因為歐洲百年一遇的寒冬而卻步。

歐遊不成,那就向陽光與海灘進發。自小深受家父影響,對菲律賓有一種解不開的情意結。或許對很多香港人來說,經過往年的人質事件以後,決意畢生不會再踏足菲律賓,但我不會。

每個人心底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執著,誰也改變不了誰。我喜歡菲律賓,但無意改變別人對她的看法;就正如從來沒有人可以改變我對日本的觀感,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就是令我從來未踏足日本的原因。

其實,都不只是我……

最近發現身邊有朋友,跟我觀感一致。我們不是不喜歡日本人,甚或乎十分欣賞他們在仙台地震後的高尚素質。然而,我們改變不了歷史,歷史成就出來的執著,既然影響不了誰,就讓它繼續留下來吧。

言歸正傳。今年生日,我選擇了菲律賓—宿霧@15-18.01.2011。到過菲律賓不下十次,宿霧都已經是第三次,新奇的事就沒了,值得記下的還是菲律賓人那一股根深柢固的音樂情操與熱情。由於民族、宗教和歷史等原因,特别是受西班牙殖民统治300多年,因此菲律賓音樂呈現出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。菲律賓各地的音樂是馬來文化與西班牙文化結合的產物,深受歐洲文化影響。

那天晚上,由木結他彈奏出來、配合西班牙文化的生日歌實在教人陶醉…

自問對音樂一竅不通,但藝術就是主觀,能夠感動我、令我驚喜的,就是好音樂。

法國女作家Francoise Sagan曾經寫過:「藝術是把現實化為驚奇。」

我,在菲律賓過了一個充滿藝術的生日夜。

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

【遊記2010】上海‧聖誕夜




早已說過,寫遊記需要時間、需要心力。三月初春之時才執筆補回聖誕遊記,也不算太過份吧。

聖誕夜,當我步出上海虹橋機場,天色昏暗,冷風滲著刺骨的寒氣,我忙把衣領拉緊。一想到這數天都要在寒冬中度過,心裡就感到非常後悔,有一種自己作弄自己的感覺。明明是不喜歡寒冬,但偏偏選擇在聖誕向東北方向移動。活該!

廿十多年來,從沒有離開過香港過聖誕,「心郁郁」的搞點新意思。抵埗後,向市區進發,沿途滿心歡喜的探頭尋找上海的聖誕。或許,是被香港聖誕的五光十色、香港聖誕的熱鬧氣氛寵壞了,忽爾習慣不上海聖誕的冷漠。

呀……多麼平靜的上海聖誕夜。沒有聖誕燈色、沒有聖誕歌、更莫說聖誕氣氛。

嚴嚴寒冬,尋找不到聖誕氣氛,那就早一點回去睡覺吧。零下2度,我找不到一個比睡覺更好的活動。每次旅行,總會有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,零下2度,是零下2度,房間的暖氣壞了。天啊!可否給我一條生路?

生路?或許就是跟友人共寢。身邊的友人不是陌生,但總算不上深交。「孤男寡女共處一室」,我從來不覺得是問題, 我對自己的自制能力太有信心。我確信氣氛與環境從來都不是製造「意外」條件,那一類--人稱之為「意外」的,打從心底,你我都知道是人為而成。世界上,哪會有這麼多意外?

然而,那一個晚上,我忽然有一點猶豫……

零下2度,我選擇了獨個兒留在客廳看DVD直到清晨,寒風入骨,令我一世也不會忘記那個晚上。當晚,我腦裡徘徊著一個信念:「清晨的男人殺傷能力比較低。」結果清晨六點,我才鼓起勇氣勇闖房間。當然,我好平安渡過了讓我畢生難忘的一夜。都說過,世界上,哪會有這麼多意外?

在上海的第二晚,到Park Hyatt品味Latte去,外灘的夜景真美。我忽爾被眼前這片醉生夢死的繁華迷惑了。眼前的上海,如王迪詩所寫:反映著中國真正的「大躍進」。當年心裡一句:「上海憑什麼超越香港?」今天我只會反問:「香港還憑什麼可以跟上海抗衡?」我們當年贏了一個迪士尼,今天收支仍未平衡;人家已準備建一個大你8倍的。

上海透過無窮創意來超越「吃老本」的香港,早已不是一個意外。

Again…世界上,哪會有這麼多意外?

香港可以爭氣一點嗎?